最高法:关于“名义借款人”与“实际借款人”责任承担的裁判规则
作者 王一笑 王能海 裁判研究
一、问题提出
借款合同属于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合同类型之一,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借款合同效力应该约束出借人和借款人,然而在实践中,常常存在以他人名义借款的情况,在此情形下,名义借款人是否需要承担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较多争议,本文梳理现行法律及最高法司法判例,解答前述问题,供参考适用。
二、司法实务
目前,司法实践中,对于名义借款人和实际借款人不一致时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裁判规则,其一为若名义借款人能举证证明出借人签订借款合同时明知实际借款人,应由实际借款人承担还款责任;其二为名义借款人不能举证证明出借人知晓实际借款人,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由名义借款人承担还款责任。其三为实际借款人表示愿意承担还款责任的,构成债务加入,应由实际借款人与名义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一)若名义借款人能举证证明出借人签订借款合同时明知实际借款人,应由实际借款人承担还款责任
1.如果名义借款人向出借人披露了实际使用人,各方的真实意思表示仅为借名义借款人的名义,名义借款人并不实际参与借款关系的履行活动,也不享受借款活动的利益的,应认定实际使用人为实际借款人,由实际使用人承担偿还责任。
法院:最高人民法院
案号:(2020)最高法民申5375号
法院认为,从两份《借款协议》的真实意思表示及合同目的来看,根据当事人的陈述以及陈世雅与王锦彪的聊天记录,本案实际上是小华煤业公司因经营需要而向王德圣借款,陈世雅仅作为中间人而获取一定报酬,各方对此明确知晓,王德圣与陈世雅、苏金针与小华煤业公司之间并无借款的真实意思,故两份《借款协议》并非各方真实的意思表示,小华煤业公司系案涉借款的实际借款人。因此,陈世雅作为王德圣与小华煤业公司之间借款形式上的中间人,二审法院以陈世雅并非案涉借款的实际借款人而认定其不应承担相应的还款责任,并无不当,亦符合实质公平原则。
2.合同无效,名义借款人没有实际收取、占有和使用借款,不应承担还款责任
法院:最高人民法院
案号:(2016)最高法民再434号
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五十八条的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案涉借款协议无效,海裕公司实际取得的130万元案涉款项,应当返还给朗园公司。林艺光作为名义借款人并没有实际收取、占有和使用上述款项,不应承担返还款项的责任。
3.抵押人如果知道名义借款人系受实际借款人委托借款,应当向实际借款人追偿
法院:最高人民法院
案号:(2023)最高法民申68号
法院认为,刘云光代为偿还借款后,享有向债务人追偿的权利,因其知晓唐福柱系受实际借款人委托借款,依据上述法律规定,应向实际借款人追偿。
(二)名义借款人不能举证证明出借人知晓实际借款人,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由名义借款人承担还款责任
法院: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案号:(2020)川民申310号
法院认为,关于还款义务由谁承担的问题。本案中,张尚春、陈小英向陈锦平出具了借条,94万元借款也转入了张尚春账户。申请人主张应由名义借款人王凤仪承担还款责任,应举证证明:1.张尚春、陈小英与王凤仪之间有委托关系;2.陈锦平在订立合同时对此情况知悉并同意。申请人在一、二审均没有提出相关的证据予以证明,在申请再审时也未提交相应证据证明。其举出的张尚春先后两次转款给王凤仪的证据以及30万元还款系由王凤仪直接转款给陈锦平的抗辩理由,不足以说明陈锦平在订立合同时对张尚春、陈小英与王凤仪之间的委托关系知情并同意案外人王凤仪以张尚春、陈小英的名义借款。此外,张尚春陈述其将款项转入王凤仪账户后,王凤仪向张尚春出具了借条,表明王凤仪与张尚春之间存在借款关系。因此,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张尚春、陈小英应按照民间借贷关系承担对陈锦平的还款责任。
(三)实际借款人表示愿意承担还款责任的,构成债务加入,应由实际借款人与名义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法院:河南省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案号:(2018)豫15民申413号
法院认为,王强以借款人身份在借款合同上签字并向余慧华出具借条,余慧华将借款交付给王强,以及柴鸿博以担保人身份在借款合同上签字等事实,表明借贷发生之时在余慧华与王强之间形成借款合同关系,在余慧华与柴鸿博之间形成保证合同关系。合同具有相对性。至于王强将借款交由柴鸿博实际使用,是借款人支配其款项的行为,属另一法律关系,与原借款合同关系无涉。事后柴鸿博向王强出具证明承诺承担还款责任是其与王强之间的内部约定,并未改变借款合同关系中各当事人的法律地位,仍应由王强向余慧华承担借款合同项下的还款义务和违约责任。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王强提交的新证据不足以推翻原判决,其申请再审事由不能成立。(原审判决(2018)豫15民终789号认为,2012年8月23日上诉人出具的证明,视为并存的债务承担,柴鸿博不再是保证人身份,而是共同债务人身份,一审法院判决上诉人与王强共同偿还余慧华借款本息,该处理并无不当。)
三、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六十七条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第九百二十五条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该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但是,有确切证据证明该合同只约束受托人和第三人的除外。
第九百二十六条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时,第三人不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受托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对委托人不履行义务,受托人应当向委托人披露第三人,委托人因此可以行使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权利。但是,第三人与受托人订立合同时如果知道该委托人就不会订立合同的除外。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三条规定,出借人和名义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实际交由第三人使用的,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名义借款人为借款合同的相对人,应由名义借款人承担偿还责任。
如果名义借款人向出借人披露了实际使用人,各方的真实意思表示仅为借名义借款人的名义,名义借款人并不实际参与借款关系的履行活动,也不享受借款活动的利益的,应认定实际使用人为实际借款人,由实际使用人承担偿还责任。
刘贵祥专委2023年1月10日在全国法院金融审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原文发表于2023年第1期《法律适用》):“近年来,实际用款人因为贷款集中度、贷款投向等监管政策限制,或为了利用支农支小等财政贴息贷款优惠政策进行制度套利,委托他人或者利用他人名义向商业银行贷款,在实际用款人无力归还贷款时,名义借款人应当承担何种责任,实践中认识不一。我们认为,这种情况与“冒名贷款”不同,名义借款人与实际用款人之间存在着委托借款的合意,应当根据商业银行在订立合同时是否知道实际用款人的存在分别适用《民法典》第925条、第926条规定的间接代理制度。
一是,商业银行在签订借款合同时知道实际用款人和名义借款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该借款合同直接约束商业银行和实际借款人,名义借款人不承担还本付息的合同责任。
二是,商业银行在订立时不知道委托借款关系的,名义借款人在诉讼中以应当由实际用款人承担责任作为抗辩事由的,人民法院应当追加实际用款人参加诉讼,并向商业银行释明其有权选择相对人,商业银行选定实际用款人作为合同相对人的,人民法院不得判令名义借款人承担还款责任;商业银行选定名义借款人作为合同相对人的,人民法院应当释明名义借款人在本案中向实际用款人提出权利主张,在判令名义借款人承担责任的同时,判令实际用款人向名义借款人承担责任,实现纠纷的一次性解决。”